大自然的启示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启示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围绕阅读提示讨论学习,可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甚至互读、互问均可。)
二、自主学习
1. 同桌互相抽认生字词和课文,要求读熟课文。
2. 小组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小组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三、重点学习,交流感受
1. 出示三个重点句,请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解这三个句子,谈感受。
(1)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3)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2.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从这三句话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2教学目标:
1、同学们需要认识8个生字。
2、在认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走进第三单元,我们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大自然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简单的交流一下每课书的主要内容)
2、揭题: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自然的启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需要同学们运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自读自悟。
3、快速浏览一翻,你有什么发现?
是的,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两篇小文章组成的。一篇是《“打扫”森林》,另一篇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么这两篇文章带给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启示呢?
二、初读感知,认记字词
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仍理解不了的词语查或向同伴请教。
1、认读生字新词,找出词语中的多音字。(扫:扫帚、打扫。)
2、共同解决难理解的词语。(如:生态平衡。)
三、了解内容,质疑交流
1、默读《“打扫”森林》,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
2、再仔细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是一个小小的问号,也可以简单地将问题写在旁边;遇到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可以用一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记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共同交流,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林务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
(2)“打扫”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4、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大自然的什么启示?
四、迁移学法,运用巩固
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真会思考!刚才咱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打扫”森林》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并通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得到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方法继续学习《人类的老师》这篇文章。
1、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感受深的语句旁写写感受。(结合课件理解“流线型”。)
3、重点感受“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前面的课文──《蝙蝠和雷达》等,大家还了解哪些事例?
4、这篇文章又带给你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果我们拜大自然为师,虚心地向它学习,就能从中得到启发,造福人类。
2、其实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今天课文中所说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继续探究,下节的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还要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3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方式独特,是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的。《“打扫”森林》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人类的老师》短小而又充满趣味,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学习者分析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把握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听新闻
带入情境
(1)同学们,我们首光来听一则新闻。
(2)听了这则新闻,你最想说什么?
(3)是的,大自然不仅风光无限,而且是“人类的老师”,既给了我们许多的警示,又启迪了人类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启示》这篇课文,去获得新的认识吧。
学生自由漫谈
5
创设情景,帮助学 ……此处隐藏15003个字……>3、小组合作,用生物链的形式画画说说森林里枯枝败叶、灌木丛、杂草和森林的联系。汇报时用“因为、、、、、、所以、、、、、、”进行语言训练。
4、是啊,森林里的这些动植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它们在一起,森林就是这么美丽(出示森林原貌图),而一旦破坏这种生态平衡,森林就会变成这样了(出示毁坏后的森林图)。
5、几年后,当林务官看到森林变成这样后,他向护林工人兴师问罪,老师当林务官,请你当护林工人向我解释一下。
师生合作,模拟对话。
6、林务官后悔了,让我们和他一起再来朗读第5、6自然段,好好记住这个大自然的启示吧!(指导朗读)
四、拓展阅读,积累信息
《鹿和狼的故事》
1、自读,思考:罗斯福总统下了什么命令?这命令造成什么后果 呢?读了这一故事,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2、指名回答
3、同学们,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林务官和罗斯福总统都是好心办了坏事,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们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吗?
(我们人类为了争夺土地,霸占了森林,砍掉了一棵棵高大的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的这一恶行吧!(播放破坏森林的视频))
五、总结延伸,引导实践
1、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一起记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警示,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推荐阅读《蛇与庄稼》。
3、课后小练笔:维护生态平衡之我
4. 看一篇关于森林的故事或者短文。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的启示-教案,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4一、教材分析:
本文由两篇科普小短文组成,是略读课文。短文语言通俗,表达方式独特,《“打扫”森林》发人深省:林务官“新官上任三把火”,命令护林工人“清扫”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毁了森林,好心办了极大的坏事。
《人类的老师》短小有趣: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只要科学地认识地球上生物一些运行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3、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能给人类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蝙蝠与雷达》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人们从蝙蝠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
了雷达)《在自然的启示》中的两个故事中蕴含了什么道理,读后我们将受到哪些启发呢?
(二)按问题自学讨论,整体认识课文(问题用PPT显示)
1、按学习小组分组,自读并讨论;
①《“打扫”森林》的故事内容。林务官“好心”办成了坏事,为什么这样说?
②《人类的老师》的故事内容,科学家从蜻蜓、鲸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2、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
(三)重点探讨,认识一些自然规律(问题用PPT显示)
1、朗读课文,并以读书回答。
2、探讨:
①林务官“异想天开”给森林带来哪些灾难?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灾难?
②为什么说生物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请举例说明。
③我们国家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其中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相互补充、修正,以形成正确认识。
(四)整合课文,深化认识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2、指名一至二生朗读本文。
3、读人与物的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①“林务官”的例子从反面讲……
“蜻蜓、鲸”的例子从正面讲……
综合看是:认识自然规律,懂得生态利用……
②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仿生学”“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故事”(三至五生简单说)
(五)把自己听到或从书中看到认识和利用自然的例子写下来(课后完成)。
大自然的启示教案15教学目标:
1.能自己借助拼音认读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3.激发阅读仿生学书籍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板书设计:违背规律受惩利用规律受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人们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引言: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
导入课题:大自然的启示。
二、检查预习
1.读读拼拼生字:遭了殃 扫帚 腐烂 土壤 逞凶 机翼 略重 关键 鲸异想天开 轻而易举机毁人亡 营巢 繁殖 惨祸自由朗读,同桌对读。
2.读读说说: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自学。
三、交流学习第一篇
读题,补充要素:谁下令?如何打扫?结果怎样?得到什么启发?
2.默读课文,回答问题,串联成句。
3.批注阅读,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
(1)如何描写打扫干净的句子:第二节。品读。抓住2个“统统”、“连——也——”体会朗读。
(2)逞凶的句子:说说逞凶的意思?文中用哪些词语突出了逞凶?“吃、咬、钻”三个动作词能换一下吗?
4.说说启发。然后点拨学生直接找到句子。理解:“这样”是指怎样?遵循自然规律。请学生复述“联系”即第五节。
四、快速阅读第二篇文章,说说主要内容、
得到了什么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指什么?再次默读课文。人们从蜻蜓身上得到启示,,从而改进了,防止。人们从大头鲸身上得到启示,,从而改进了,提高了。
2.结发言: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3.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或改进了什么?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例子(教参)。
4.你想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或改进什么?
五、合并阅读:为什么课文还要取个小题目?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六、抄抄写写。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