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时间:2024-07-25 17:20:52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1

设计思路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两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称,8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盘鸡蛋,一些黄豆,2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一架天平。

4、视频展示台,电脑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

(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

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

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

(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

3、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4、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课件展示)

(1)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2)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3)识秤练习。

(4)小组学习如何使用桌面上的盘秤。

(5)小组比赛分别称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个文具盒的重量。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师:生活中较重的物品是用“千克”做单位的。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提问。

师: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生: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

4、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5、让学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6、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

生: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

生:我们的桌子、凳子的重量。

师:很好。互相抬一抬吧。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桌面上的1袋苹果、1个苹果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

(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黄豆大概有几粒?猜后指名演示。

6、动手实践。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

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

(2)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猜得对不对?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到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哪些小组愿意当市场管理员?

(2)任选三个小组当市场管理处,每组都选出一名工作人员,其它同学是监督员。其它五个小组的同学拿着刚才所猜的物品任选一家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称后将结果填入实验卡(2)中。

(3)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4)请猜得最准的小组交流经验。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六、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

七、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 ……此处隐藏10285个字……?

生:可以了! (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 (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 (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 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11

设计说明

1.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注重设计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习题的选取上,不仅选取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大力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在习题的呈现上,大胆选取生活化的内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复习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独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复习克和千克以及推理的知识。(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

⊙探究疑难,梳理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八单元和第九单元的内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教师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学习。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克和千克

推理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制成图表。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梳理重点、难点,在解读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后进行对照,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更清晰、明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1)课件出示问题。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怎样区分这两个单位?

(2)集体交流。

预设

生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生2: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千克?

预设

生:一块口香糖的质量约是1克,两袋盐的质量约是1千克。

2.复习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问题。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2)指名汇报。

1千克=(1000)克

3000克=(3)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换算方法: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复习常见的测量工具。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有哪些。(天平、盘秤、弹簧秤、体重秤等)

(2)进一步质疑: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学生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

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天平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盘秤和弹簧秤,称体重用体重秤,它们都用“千克”作单位。

4.复习秤的使用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7页7题,引导学生交流秤的使用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物品有多重。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单位的选择。

(1)课件出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2)学生小组交流如何填写正确的质量单位。

(3)明确方法:先明确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然后以它们为标准进行填空。

(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二年级《克与千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