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案

时间:2024-07-25 17:09:32
《蜜蜂》教案

《蜜蜂》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蜜蜂》教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蜜蜂》教案 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积累语言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

1、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他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法布尔。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法布尔的资料。

2、简单介绍《昆虫记》。

二、自学课文

1、我们以前学过一篇有关蜜蜂的课文是《蜜蜂引路》,课文告诉我们蜜蜂是一种怎样的昆虫?(会认路)

2、今天法布尔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后举手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法布尔为了验证密封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3、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三、学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一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习一次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生字词。

3、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4、上节课我们也知道了,课文写试验的过程是第二自然段?试验的结果是在3、4、5自然段?作者的结论在最后一自然段?

二、精讲课文

(一)试验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请默读第二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教师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路??放飞蜜蜂

4、请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他做实验的步骤,你能从试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其实,法布尔写到“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就已经说清了试验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后面的内容呢?自由读读,跟同桌讨论一下。(出示该段文字)

(说明法布尔边试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法布尔的实验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二)试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事情证明:蜜蜂飞回来了。继续默读第3、4、5自然段,试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 ,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而且,我也推测它们可能会不了家了)

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的回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的回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五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出示句子)那个词语最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能力强?(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尽管……但……)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词,这是一组关联词,尽管他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的飞回来了。

指导读出重点词。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试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还有三只蜜蜂怎么没有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出示、齐读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力?你从课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是在高空中“眺望”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得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本能”指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2、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幻灯出示)

3、在我们课本57页的资料袋也给我们介绍了蜜蜂的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总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家庭。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它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他没有上过正规大学,主要靠自学成才。法布尔的成功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蜜蜂》教案 2

名称一:小蜜蜂找花儿

目标:

手脚协调地动作和学习听指令游戏

材料:

一些小蜜蜂头饰,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朵,儿歌录音《小蜜蜂找花儿》

过程:

1.出示蜜蜂头饰,教师示范游戏(边念儿歌边找到红花)1―2遍,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

――“这是谁?小蜜蜂最喜欢和谁做游戏呀?”(交代游戏名称)

“小蜜蜂找到谁做好朋友?”

“小蜜蜂和花儿在 ……此处隐藏13641个字……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堂作业设计

1、导(向导) 蜜(蜜蜂) 蜂(蜜蜂) 采(采访) 圆(圆形)

异(奇异) 密(茂密) 峰(山峰) 彩(彩色) 园(园子)

2.惊奇——惊讶经常——常常愉快——高兴壮丽一一壮观

仔细——认真聊天——谈天兴奋——激动洪亮——响亮

3.一(座)小山一(所)房子一(列)火车一(片)草地

一(个)园子一(群)蜜蜂一(架)飞机一(块)手绢

4.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板书设计

20 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 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 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 做出判断

《蜜蜂》教案 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思想教育: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读读《昆虫记》这本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实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可以看出。)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①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

②做白色记号,是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③在两里外放飞是为了了解蜜蜂认不认得回家的路。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桌听。读时教师适机点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①刚放飞时,恰巧起风了,作者观察到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时,作者想蜜蜂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说明作者担忧蜜蜂找不着家。

②第二天检查蜂窝时又看到15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想到:“尽管它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回来了。”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

这些地方要多读,读出感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实验结果的?指名朗读。(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对“本能”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鼓励学生在畅谈感受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如,周到严密、多想多思、勇于探索。)

五、拓展作业。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实验来证实。验证过程中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

离家 20只

21* 蜜蜂 超常的记忆力

回家 17只

《《蜜蜂》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