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1第一次看完一篇散文集,磕磕绊绊。
以前对散文有种定义“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就一直有种感觉:散文很难看懂。但是为什么我反而看完了《目送》这本书呢?因为我被里面的一些经典吸引住了。记得当初借这个书的时候,同学说这是小学初中生看的书吧……但是我也没管那么多。以前读书的时候没有条件没有资源看课外书,现在到了大学条件好点了,但我为自己看书经历感到羞愧……暑假,我是想着至少要看两本书。所以就借了两本书……不说废话了。自己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才是王道。下面写写我的读后感吧!
《目送》这本书是种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的游记、摄影、旅行;和朋友兄弟一起的经历;儿子的分离;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里面的文字很优美,描写时用的话语让我觉得自己现在的文笔是何等垃圾惭愧万分。书中描写人事景的那种真实细腻的情感,让我觉得画面感很强。我不敢奢望一本书就给我莫大的启发,自己的'道行太浅,唯有多读多想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篇散文集让我觉得散文也没有那么难读。
有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尝试。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把自己局限了。就想这几天追完的剧“漂亮的李慧珍”给我的感受“我们有时候自己认为自己是配角,不敢尝试,那么永远都是配角。保持童心,勿忘初心,配角也可以成为主角。”就像我以前对散文的认识,认为我反正看不懂就从未读过,现在我才发现:散文比一般的小说要美。
《目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文笔有限,谨以此文作为我的《目送》读后感的粗糙记录!
《目送》读后感2龙应台笔下《目送》在我看来,其中的母子情谊最吸引着我。
龙应台对儿子甚是爱护,“小时候,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一次次地回头,与我四目对望。”小时候安德烈也是对母亲无限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德烈从母亲的翅膀下走出,却对着无微不至的母亲产生误解,不屑,甚至反感。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呢?小学我在母亲撑起的天空下无忧无虑的生活。踏入初中的我却开始反对母亲,对母亲处处嫌弃,百般挤兑。当看到《目送》中的安德烈时就好似另一个我边看边回忆。
儿时,我对饼干情有独钟,每一次去超市都要买上几盒,母亲大方地不厌其烦地陪着我选购。升入初中,母亲偶尔拉着我去超市买饼干,可我总是生气地推辞:“我都多大了,不吃饼干了。您也别再管我了。”母亲听罢,脸上充满期盼转为满脸失望。
或许,我可以放下烦躁。但每次却情不自禁的向母亲发火,母亲总是让我一个人先冷静。
“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我读到这里时,恍若隔世……
正如书中所说,母子情会被时间冲去外面的光泽,但其中的内涵——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母亲对儿子不断的.谦让与理解不是就证明了这一点么?所以我决定收敛一下我那烦躁的情绪,好好学习,让母亲不再为我担心,更要让她高兴。
或许,这就是《目送》要告诫我们的道理。
我相信《目送》之中的道理会传播的更广,让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所谓“叛逆”的少年迷途知返,回家好好孝顺父母,这便是“生死笔记”《目送》,给我的最真实,也是最伟大的道理和启示。
《目送》读后感3她的《目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当初上学时学《背影》,一点都不感动,后来上了大学,我慢慢的体会渐深,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2008年奥运前夕,父亲和母亲来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时父亲看起来还是那样高大强健,下飞机时那么健步如飞。2010年端午,感觉两年恍然间父亲老了,满头白发,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亲来北京看病,看到父亲我说不出太多的话,心酸彻夜难眠。唤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是我们宽大的遮护伞,我想起来了读初三时,下晚上自习时,父亲在乡政府宿舍里给我留的一块西瓜。
长大的时候父母亲却渐渐成为我们极欲摆脱的枷锁,那个十八九岁年纪的我们充满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尽快地离开父母的庇护,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我想起来98年我上大学时,关于送我去长沙,我和父亲还辩过嘴,而那年我们家里读书买房,经济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单流浪,跌得满身是伤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父母亲的鼓励,因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来了这次父亲来北京看病时仍然清晰地讲到那些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在的`时候总是不够珍惜,而在她们忽然离去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家人一样无私无悔地爱着我们,那份入骨的血缘和温暖的失去足于使整个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缘分要几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缘分,生离死别之间,唯有亲情的思念仍然是不变的。
《目送》读后感4母亲的老,父亲的逝,让她笑对着生活,领略各地风光,用笔记录下她心中最真实的感情……母亲老了。曾经她是个多爱美的女人,六十五岁还去文了眉毛和眼线,可现在她的手臂上布满了老年斑,眼袋下垂,不见了年轻时的容光焕发。父亲的离去,让母亲备受打击,本已虚弱无力的她只能让人扶着行走,这让母亲似乎有些反应不过来,一天到晚迷迷糊糊的,连自己的女儿似乎都有些不认得。每当“我”回家,总要仔细地给她上妆,涂指甲油,空气中满是指甲油的气味,也是幸福的气息。
自古以来,歌颂父母爱的人太多了,朱自清和三毛的《背影》,都是以火车站为背景,但两人的情感又不同,父母养育了我们一辈子,总有他们享福的时候……我们向母亲索取了太多,但奉还的太少,从不道谢一声,我是他们的骄傲吗?还在为我担心吗?你们牵挂的孩子长大了……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一年,都有四千个孟买人死在铁轨上,有一个做风筝的人,不忍见死者暴尸野外,给一个死者捐出两码白布,他每个星期四到火车站巡回,每一年,他都要捐出六百五十码白布。他说:“不管信什么教,一块干净雪白的布是不应该少的。”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人终究会老去,离开人世,但这种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5《目送》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这片土地没有变。“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 ……此处隐藏4499个字……。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忙碌的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人活着,必定存在着信仰,不分善恶,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苍茫的世界,很多东西过于朦胧,但你不必费力去揭开它的面纱,朦胧美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过于计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却不一定要点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却不必等,做个“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向往,相信会走向不相信,不相信会逐渐相信,我,会站立在中立线,不会尴尬的地界。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导致步伐不稳,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罢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处事不惊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着,走着……
《目送》读后感13凉爽的晚秋里,当我读一书《目送》时,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凉凉的滋味。涩涩的文字让人感动,却平凡得让人流不出眼泪。
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细心和耐心,记录了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写自己,而是通过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光来投射每一个人。每篇散文的主题内容都很常见,可是读起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有人说母亲是棉袄、是旭日、是山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CEO,语言并不华丽,却很真实。
当我读到她送别自己的儿子时我想到现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样,跟妈妈拥抱很难为情,渐渐的,不再拥抱了,我的心一阵刺痛。自己以前是多爱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自己的手永远抓着妈妈的衣角。但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把自己的背影留给母亲就算同处一室,也是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我们是不是太忽略母亲了?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得到的'却是如此冷落的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每晚的母亲端来的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平日里那些各式各样水果,书包里只增不减的零花钱,我从来没有,也未想感谢她。反而还经常与她发生矛盾,使她经常伤心,一个人在独自抹泪。但不管我怎么样对待妈妈,她却总视我为珍宝。她为了我吃尽苦头,还忍着不表现出来。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妈妈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终究我会长大,变成那个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远行。
《目送》读后感14《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感悟性的散文集,其中包括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等等,写出了人生的失败和脆弱、失落与放手。而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书中名为《目送》的散文。
目送与两个故事有关,一个是作者和自己的儿子华安,另一个是作者与自己的父亲。与儿子的目送,一次是从华安上学的第一天,他们手牵手走到了教室门口,华安背着书包进入教室,但又不断地回头,他们的视线像是隔着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场隔空交会,直到儿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另一次是华安十六岁那年到美国交换,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直到通过安检也没有回一次头。与父亲的目送,一次是父亲开着廉价小货车送当时身为大学教授的作者去学校,父亲觉得车子与女儿身份不符后匆忙开走,留下作者对着汽车尾气默默目送。另一次是作者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目送着巨大的棺材缓缓滑行的场景。在儿子和父亲的这两个故事的结尾处,作者都写这么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虽然是同样的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对子女,父母的陪伴呵护固然是孩子成长道路最重要的东西,但人生的道路漫长久远,孩子也要成熟,他们也需要自己去面对很多事情,这是精神上的独立,也是成长的.代价。所以对孩子背影的目送,父母不必追,这不是对孩子的疏远,而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默默支持和鼓励,站在前面独当一面的终究要是孩子自己。而父母也要理性地爱,不是一味地当孩子的保护伞,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对于父母背影的目送,也不必追,只要在有机会陪伴父母的时候,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去陪伴他们。父母终究是会老的,也会不在我们身边,看着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不必心怀愧疚和不安,而应坦然地面对,因为追也追不上。
《目送》读后感15目送,一次次靠近,一次次远离……他的背影,随时间越走越远,你的目光,随他越望越远,眼中的世界便不再只有他一个人,旁边多出的风景,是忧伤,是无奈,是落寞,是不可言语的滋味……
华安十六岁那年,他拿着护照,母亲在他身后,等待着,等待着,等待他消失的那一刻,也期待他回头的那一刻——母亲的脑海中,是曾经的一幕幕:那时,华安的手在她手心里,小小的身躯依偎在她怀里。分别,是慌张不安的,不断地回头着,也许他还依恋母亲的温暖……而现在呢,华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忽然消失。回头的最后一眼,也从来没有。孩子已经独立了,不需要母亲的过分温柔;而母亲所依恋的,便只能停留在从前的时光中,不再向前走。一切,渐渐随背影渐行渐远。
而十七岁的华飞,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那把“刀”,甚至不留情的,似乎把母子之间的深情也削落。也许母亲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曾经那个对一切事物感到无比新鲜的儿子,现在会对跪在江离丛中泫然欲泣地拍摄的母亲,淡淡地说句“孩子”吧……也许,孩子是不会懂父母的世界,而对于总是依恋孩子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在一转眼间离他而去,然后去靠近孩子,依赖孩子。这种爱,在孩子看来,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是无奈的';无法与自己的母亲相伴,却是遗憾的。同是母子,母亲已渐渐老去,她的背影,也是越走越远的。自己便要成熟起来,给予母亲安全感,让母亲依赖。谁没有嫌弃过父母的孩子气呢?他们已经老了,不能再忍受孩子的叛逆与任性了。这样照顾父母,又何尝是件容易的事;但没有这样的相伴,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憾事呢……
母子之间,亲情渐行渐远,那身影也渐行渐远。而亲情终究会散的,身影终究也会老去。一切终究会散的。
毕竟,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