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919年,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成书。其实我纠结了很久要选择哪本书来读,想过很多书,这本是我无意中看到的,大概用了一周多的时间确定了这本书,纠结的原因主要是外国作品由于翻译的问题,语句跟语境有点怪,让我有点望而却步,再者,作品中的人名太长了,很难代入情节中。
有传言说,毛姆的朋友曾跟他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由于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用开玩笑的语气解读,月亮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是现实的代表。
《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作家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注入绚烂画布的故事。他的身体里含着原始的野性。
有人说其实这本书丑化了高更的角色,更多的人意识到,作者对高更的褒奖以及羡慕嫉妒,可以为自己的梦想放弃那么多东西。社会会因为一场又一场流血的革命让人彷徨、欣喜,同时也交织着痛苦和无奈。我们在很多场变革过去后,看到了一个可爱可亲的社会。社会上阳光普照,人们觉得自己的梦想握在了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去努力,它就会有实现的一天。所以,大家鼓吹追逐梦想。梦想一次变得无比高大,一时间梦想被膨胀,被尊崇。书中的主人公同样也在追逐梦想。
理想是云开的花,在高高的天上,闲暇的时候看一眼,心中盛满了美丽和甜蜜;生活是脚踩的地,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前进中心安神定,慰心慰己。
多少人的梦想,在岁月和现实中夭折。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是说。
世界上的多数人最终都过着被生活所选择的日子。始终没有勇气去主动的选择生活,你是,他是,我们都是。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斯特里克兰德在他40岁那一年,不顾一切去追寻梦想。而他的“不顾一切”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在证券交易所供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观的收入,妻子优雅且具有魅力,喜欢打理家务,照顾孩子。普通人奋力追求的中年幸福生活场景,该有的他都有。突然有一天,他被一种叫做“梦想”的力量牵引,斯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正因为摆脱了世俗。
他把“梦想”和“成功”“成名”分割,他的成功不需要任何人去定义,它的评委只有自己。很少人能这么做,所以,我们需要别人认可我们的做法,需要评委的绝对认可。而这一切斯特里克兰德视如粪土,他的生命中从此就只有一件事,就是画画。但是人们理解不了这样一个被“梦想”的恶魔扼在手里的人,他疯了。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念不过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有钱有势的话更好。安逸的生活才是大家的梦想,钱和势也是大家的梦想。任何威胁其中一样的行为都是可笑的,即便存在威胁,那就是风险投资,为了追求更高的名和利,成为一个拥有大房子,娶了美丽妻子的爵士,肤浅如思特里兰德的第一任妻子。他看透了她肤浅虚荣的妻子,与其忍受那些可笑的目光,不如早早离开更自由一些。
所以他的放弃足以让我们吃惊,遗憾或者幸运的说,世界上的大多数东西是我们并没有坚持要追求的东西。我们如今所追求的,可能30%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余的70%来自于传统、媒体、环境以及周围人羡慕自己或自己羡慕别人而生发出来所谓的成就感。甚至在现代艺术家的群体里,“斯特里克兰德”也只是极少数的存在,我们被这个所谓的“文明”的世界照顾的很好,离开,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蝴蝶效应”它影响很多人。其中塔希提岛作为斯特里克兰德最终选择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它远离世俗,在文明之外仍有一个纬度,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幸福也好,痛苦也罢。他们不需要遵守任何的规则,只需遵从自己的内心。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敢于与命运抗衡,也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并且一生都在追求它眼中的“月亮”,他的价值观不受社会影响,他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他不给别人看他的画,没有人看过他作画的过程,他不在乎那些偶尔有机会看到他画后做出的任何评价。他已不是世俗之人。
最令人惊骇的是他将死之前,在墙壁上完成的一副旷世之作,却吩咐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一把火烧掉,务必烧成灰。
一个人追梦的一生,那些令人怜悯的过程,用生命换取梦想的旅程,就这样如昙花一现。从此这个梦想永久消失。
值得欣慰的仅仅是那些零散的画作,让得到它的人们为之振奋和喜悦。
而这个世界终究是俗人的。
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的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最初接触到《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朦朦胧胧地记得书讲述的是一位执拗的流浪画家的故事。也是我翻阅地最多的一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的精神世界,让我无比感动又无比憧憬,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阅读都令我有了些新的感悟,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用狂热理想去对抗世俗现实的故事。
书籍的简介《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出自英国小说作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之手。该小说以“我”作为第一视角,或是与书本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直接交谈,或是听天涯四方的人讲述他的故事,最终将这位流浪、冷酷、坚强,伟大的画家一生传奇之旅娓娓道来。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是英国伦敦的一位证券经纪人。他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抛妻弃子,四处流浪,不断作画,罔顾世俗道德的批判与指责,被灵魂深处本能的、神秘的原始力量所裹挟,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荒岛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地,终成大师。
关于作者笔下思特里克兰德的决绝,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出乎意料又无法理解。因为在世俗的眼光里,思特里克兰德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理应过得很幸福,可许多人都是在这长年累月看似幸福的生活里渐渐厌倦和迷失了自己。因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枯燥轮回的生活里,他们找不到能让自己再满腔热血兴致高昂的动力与欲望,他们想要的压根就不是金钱和名利。
作者笔下这种安稳的生活在他们眼中是一个泥潭,会越陷越深,终究挣脱不出,而心中的不安分,一直在他们心中萌动,最终会占据他们的全部身心,不顾一切的追求心中所想,除了那个炽烈的追求,其他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毅力去追求内心深处散发着让人灵魂出窍光洁的'月亮,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为六便士奔波跋涉。冷酷而苍白的现实,终是现实对于理想最牢固的枷锁。也许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老了,或者有太多世俗的东西牵绊着他们,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责任纷纷都成为 ……此处隐藏15726个字……是幸福的而且无疑是相当幸运的,而这位可怜的施特略夫就真的活脱脱是一个悲剧了。至于那个女人。“勃朗什?施特略夫自杀并不是因为我抛弃了她,而是因为她太傻,因为她精神不健全。”这是实话,这样的关系让我想到了织毛衣,可是SB只有施特略夫,勃朗什精神不健全算不得SB,而思特里克兰德则是一个奴隶主。
最终这个奴隶主到达了属于他的仙境,世外桃源的属性塔希提岛看来是占齐了的。他可以在这里进行最后的斗争以及最终的释放,一个女人,毋宁说是一个奴隶,帮他搞定所有除了创造或者说是表达美以外的事情,于是看起来他得到了涅槃,虽然没有留下证据。
其实你也有机会的。
附注:虽然提到了,但我还是想把这个女人的想法单独摆出来,以证明女人真是不同的物种:“我的第一个丈夫,约翰生船长,也总是经常不断地用鞭子抽我。他是个男子汉,六英尺三高,长得仪表堂堂。他一喝醉了,谁也劝不住他,总是把我浑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多少天也退不去。咳,他死了的时候我那个哭埃我想我这辈子再也不能从这个打击里恢复过来啦。但是我真的懂得我的损失多么大,那还是在我同乔治?瑞恩尼结婚以后。要是不跟一个男的一起生活,你是永远不会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的。乔治?瑞恩尼叫我大失所望,任何一个男人也没有这么叫我失望过。他长得也挺漂亮,身材魁梧,差不多同约翰生船长一样高,看起来非常结实。但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他从来没有喝醉过,从来没有动手打过我。简直可以当个传教士。每一条轮船进港我都同船上的高级船员谈情说爱,可是乔治?瑞恩尼什么也看不见。最后我实在腻味他了,我跟他离了婚。嫁了这么一个丈夫有什么好处呢?有些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真是太可怕了。”
这真是太可怕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你不是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你不得不成为的人”—毛姆
初看书名,不太理解这两者之间有何牵连。说是理想与现实,可月亮虽是手不可摘却是自然存在,金钱看似随手可得大多又都遥远。到底谁是理想,谁是现实,本是有些模糊的。难道低头捡了六便士就不能再抬头看月亮么?理性人做久了就是有这种纠结,对虚幻的文学之美少了些许感受力。原来讲的是人到中年是否该继续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的事儿。
我想说的是关于自我与自我之外,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故事。
一个42岁的男人,抛家弃子,出走流浪,他该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抛弃所有?可是那一切他真的拥有么?一个妻子,混迹于作家圈的中上层社会,攀附着形形色色的表达者,尴尬又小心地提起丈夫,内心并不以一个能给她带来优越生活的男人为骄傲和感恩。作为她的丈夫,不过是她拥有完整的平凡生活的工具和掩饰,是她作为妻子和母亲角色的必然出演。她的丈夫真的拥有她么?孩子自不必说,为了离开而接近的现实存在,不管当初因何带到了世上,他说的没错,养了那么多年,他的责任已尽。那么他自己呢?像大多数人一样,前面四十年过着该做的人生,一份体面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当他数十年如一日回到家面对生活的琐碎,心中是否有那么许多时刻想要逃离?是否他也迷茫,眼前的人事哪些点滴是真正属于自己?到底他在做的是那个想要的自我,还是别人眼中的自我?而他的人生到底是活成该活成的样子,还是他自己认为的样子?所谓自我,一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够区分的该是不同于他人的特征,可大多数都是一个个符号的标注,并不觉得abc有什么本质区别,甚至他人都没兴趣分别;一方面是一种主观定义,本心能够感受和认可的部分。而这方面,大多在现实的蝇营狗苟中模糊了。我是谁?我在哪?我们经常会有这种疑问。当物质越来越多的满足了本身并不需要的虚荣后,内心日益空虚,到底该用什么填满?于是他走了,也许他并不是真的想画画,只是一定要有一个理由支撑他离开,决绝地离开。他选择了画画。他内心有太多迸发的激情需要表达,他找不到出口,他觉得也许画笔可以。正如他身边朋友建议的,也许他应该尝试其他方式。因为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被现实所扭曲的内心和压抑的病态,大概金融业就是有这种特征,集中放大了形色各异的人性,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理解、厌倦并逃离。如果你追寻的是自我,说到底,关他人什么事呢?书中多次提到,他如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甚至不在乎自己的舒适。我想他是在乎够了,经纪人是一个高压的职业,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充满了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让人看到所有的不堪和边界的突破,没有底线,而他自己就是底线。他还有什么需要在乎呢?而自我的舒适该是由于长久的麻木吧,习惯了不享受乃至不感受,正急需一些不适感甚至强烈的刺激才能激发出早已麻痹的感官神经,才能引导体内和心中的种种激情。可见长久的浑浑噩噩后再次找寻自我需要透过多大的痛苦才能做到。甚至于到死才能真正释放。我能理解作者写他在完成最终的作品后选择销毁的`意图,那样才符合真正自我的态度。但其实,他根本不在意他人是否理解或认同,甚至不在意他人是否得见。对于他而言,创作结束即为圆满。
说说梦想与现实吧。很多人会把内心向往却无法实现的叫做梦想,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既然向往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现实?我们是多么轻易地给自己找到各种借口,时间、自由、甚至现实都能成为之一。我们很多时候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对于他人是多么地不可或缺,更多的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吧。当他离开之后,他的妻子经历了短暂的痛苦,确认他不会再回来时,便理所当然地背起了家庭的责任,按部就班地生活开了,似乎他从未在过。最初的感觉没有错,她只是需要一个角色,而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她的一切虚荣心即可,甚至即便没有也不要紧,她还能收获同情,生活安然无恙。到底是我们觉得自己重要还是缺乏追寻的勇气?如果你知道自己要的并去追寻它,你就会得到。现实是什么呢?我们用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认清了生活还能热爱的英雄主义算不算平凡?放弃一切选择了浪漫主义的方式却终无所获算不算平凡?像高更一样致死寻找自我而终被世人所理解算不算平凡。他的荒唐行径以他死后画作受追捧而得以有了更伟大意义的初衷,那些曾经被嘲笑的粗鄙行为似乎也因此成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缺陷,他的梦想真的不依赖于现实么?如若千百年后都没有人能接受他的作品,那他的一生不就只是他的一生了,连附加的意义都没有。也许更重要的是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或者为人所认同的结果。可是在他死后这种世俗意义的现实对他有何助益呢?而他的梦想,与其说是画画,不如说表达,或者内心真实情感的释放。他创作的过程一度受阻,需要借助于最原始的性爱才能激发,而当他发现自己仍囿于身体的欲望时,他害怕了,仿佛又走进了曾经的桎梏和枷锁。最后他在一片现实的伊甸园里,与一个对他无所求的女人结婚生子,并且生活下去,在生病的过程中完成了最终的释放与表达。原来他想逃离的并不是婚姻和家庭,只是身边人企图的控制、摆布和要求,以及世俗的标准和界限。他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但前提是,他必须首先是他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可是在此之中或之后,如果还有某个时刻你也在思考自我,追寻自我,是不是也可以在向想要成为的人的路上前行,就那么一步步地走过去呢?当你弯腰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也顺便抬起头看看月亮吧。也许看着看着它就在你心里了。
文档为doc格式